正在阅读:不必上纲上线!
分享文章
分享到: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头条 / 诸城头条资讯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不必上纲上线!

转载 郭鑫宇2021/02/21 17:46:33 发布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深度诸城 99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牛年新春佳节,本该是喜气洋洋的日子,但网上有声音批评“山东人的磕头是陋习”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
磕头非山东独有

中国人向来推崇尊老爱幼,儿女孝道。作为仪式的组成部分,磕头在全国广泛存在,并不为山东所独有,是民间正常存在的有仪式感的礼仪,“标签化”山东不免有为黑而黑的嫌疑。

有媒体梳理了一下网友列举的磕头场景,大概有以下几种:祭祖、年三十“接家堂”、“供家堂”,给祖先磕头;给年长者磕头,比如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、父母;拜年队伍磕头,一般是家族中堂兄弟(同一曾祖)、从堂兄弟(同一高祖)之间;给“人小辈大”的小孩磕头,这种情况不常见且存在较大争议,并不是主流。

此外,还有些明显的恶意抹黑声音,如“过年见人就跪下磕头”“山东人给领导磕头”“在野外对着空气磕头”等,纯属带节奏的言论,根本经不起推敲和求证。

省内风俗各不同

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山东作为一亿人口的大省,各地在磕头方面的形式和“讲究”也不尽相同。再者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人情在淡化,磕头拜年的场景在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少。

网络上,支持磕头习俗、反对磕头习俗、保持中立的声音都有。反对者指出了少数较为落后地区所保留的传统;而支持者表示这些陈规陋习基本没听说过,并反问向长辈下跪磕头有何不妥;中立者认为,老传统也是一种过年文化,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,不必上纲上线。

相信各位读者心中都有一杆秤,山东人重习俗是事实,但头不是乱磕的,也没人敢乱受。一般的宗亲家族“五服”以内的会有些走动,想给不相干的活人磕,活人也要愿意才行。除夕一家团圆时给长辈磕头,也更多发源于小辈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,不磕头也并不影响和睦的家庭气氛。磕的是为繁衍生息努力的先辈,跪的是塑造一身肉体难以回报的父母。磕的是家乡一片苍天,跪的生养自己的土地。磕的是逝者,跪的是生人。不跪权势,不磕恶人。是山东人忠义挺直的脊梁。

移风易俗树新风

山东是“孔孟之乡”。无论是跪拜礼、揖让礼、袒臂礼、虚左礼等具有美感的礼仪,还是农村较为传统、甚至有些封建陈旧的礼仪,在齐鲁大地上都广泛存在着。

近年来,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,各地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。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,移风易俗的推广和深化,让人民群众逐渐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陋习,践行“丧事简办、厚养薄葬”等文明新风尚,红事“从简办”,高额彩礼、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、炫富攀比等正被逐步摒弃。

过年磕头磕了千年,但也在逐步改变。有人认为“形式可免,情意不淡”,也有人认为这一风俗饱含着浓浓的思绪哀愁,有对先祖父辈的敬意,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对故土乡情的缅怀。应该说,只要不破坏社会公序良俗和伤害群众道德情感,这种形式的存在是值得尊重的。

中国传统礼仪之美在于合适的距离感,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肢体接触。与西方的拥抱、接吻、握手相比,体现出的是含蓄之美、距离之美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,千年传承的礼仪也发挥出了“意想不到”的作用。

某些人以“礼仪首要在真情实意”佐证“反对磕头”,在笔者看来属于偷换概念。彼此认可和尊重才是礼仪社交的基础,这与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,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。

在我看来磕头行跪礼代表了曾经亿万中国人,抛头颅洒热血所背负的乡愁和成长,他是历史的产物,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被历史消灭。

可他值得被历史所记住。

金钱的热浪,带来的不止是琳琅满目的物质生活,还有不明白自己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的空虚。

来源:深度诸城网综合自东岳客、知乎等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