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文明古镇文化名村村名探源,诸城伴倒井!
分享文章
分享到: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头条 / 头条资讯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文明古镇文化名村村名探源,诸城伴倒井!

转载 2020/08/17 19:53:34 发布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画说金桥 125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

网站顶部用.jpg

石桥子镇伴倒井子村位于诸城市西北三十公里处,距离镇驻地石桥子六公里,东邻相州镇高戈庄村,西邻彭戈庄村,南临红土庙子村,北邻赵家庄子村。村占地面积2.3平方千米,其中耕地2.4平方千米,有赵、王、遵石、周、陈、宋、秦、刘、魏等姓,村庄整齐划一,绿化整齐,村内主路硬化,以农业为主,主要种植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大棚蔬菜,水电、通信等设施齐全。西依岭地,西北翻过岭去,便是位于平昌古城遗址的都吉台,村名是随井而称。

此井现在尚存,村中有条自古通都吉台的东西道路,路北是村委会大院,路南是文化公园,这井就在公园东北角靠路的地方。它原是岭东坡的一个小水泉,人们用石块砌起一个井筒,便成了水井。井不深,解放后重新修建时,经开拓加深,到水底也不过三米。井筒呈上北下南倾斜,这是重修时有意保留了原样,砌井的石块也是原当货,边棱都很光滑,可见其多么古久。不过,这地方已改造成了平地,不见当年井处岭坡的势态了。

有个关于这井得名的传说。东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时,曾带兵在这一带驻扎,以备北伐王莽之战。舜王街道老梧村与相州镇小梧村之间的汉王山,就是因他的指挥部设在那里而得名,山周围还有因其主将把守而得的铫期岭、岑彭岭、马武寨等地名。有一次刘秀去都吉台(当时为平昌县城),路过必经之地的该村,他的坐骑就是不走了,望着道边的水井咴咴地叫。他明白了马是要喝这井的水,就跳下身来,让马夫将马牵到井边去,无奈马嘴够不到水位,他又对马夫说:“你将水井搬倒不就行了嘛。”马夫便遵照他的指令,搬到了水井,让坐骑痛痛快快地饮了个饱。自此,这水井就被唤作“搬倒井”,后演为“半倒井”。

这传说听起来像神话,然而也是件很现实的事。这井原是坡地上的水泉,人们为了避免让泥沙将其淤塞,也为由高处取水方便,这才在上面垒了个井筒,使井口与高处持平。可能刘秀就是见此情景,知道马夫有办法饮马,便与他开了个玩笑,马夫很聪明,就将井口朝下坡的一面,搬了搬垒上去的石块,使水井显露出来,让坐骑饮足了水,这也可以说是将水井“搬倒”的,没有违背刘秀的指令。井名中的“搬”字后来演化为“半”,不是人们为了省写而改用了音近的字,而是因井筒确实呈现着半倒不倒之势。这在明万历《诸城县志》有记载,曰:“倒井,俗名攀倒井,在城阳社(社名缘于社内有三个城阳村,村名是因东北近古时曾为城阳城的城阳村。)敧卧斜如人攀而然,泉甘,冬夏不竭。”当地相传,明初外地移民前来重建村庄时,见村中有井似倒非倒,故称其为“半倒井”。这水井的井筒很短,就是再拙笨的砌井匠人,也不会将它砌得歪斜,即便当初没有砌直立,在以后的多次重修中也会直过来,为什么直到现在还要保持它的原样呢?这是人们为了让那个被神化了传说,以井为载体世代传下去,村人在此建公园,也是出于这一意向。据说那马夫只是将水井搬起来歪斜了一点,就让刘秀的坐骑喝到井水了,也有人讲,他是将搬倒的水井扶起来没有放正当。总之,从此井筒就不是直的了。

还有一种井名起源的说法,是讲因为这井与古道相伴,所以原称“伴道井”,后来人们为书写方便,省略为“半倒井”,再后来又以这井筒呈现的形象,改“道”为“倒”。这与旧县志记载不符,也不如前面的传说可信。

村名是一直随井而称,但也出了个小插曲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“文革”期间,说这村名有颂扬帝王将相和宣传封建迷信之嫌,改称既时兴又与原名音近的“东方红”,直到1984年队改村时,才恢复了伴倒井子之称。

2019年社区重新修建广场公园时,原立石碑原文介绍:据传一代明君汉世祖刘秀,当年率部南征,午夜路经此地,已是人困马乏,口渴难忍,见有一井,却未带汲水工具又不肯惊扰百姓,正苦如无奈,忽见此井突然倾倒,井水随即涌出,兵马方得痛饮后悄然离去。至天亮,乡亲们发现此井半倒,井边石板上留下了清晰可辨的马蹄印。经四处打听,方知夜里竟是刘秀的兵马经过;人们奔走相告,神奇“半倒井”的故事,便很快传遍乡里。随后,便有人陆续依井而居,逐步形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庄,并依井命名,曰:“半倒井村”为纪念刘秀爱民之恩泽,并祈求神井护佑一方百姓,纷纷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祀,常年香火不断。期间。村里来了一位白发道人,自称“紫微星”下凡,指点迷津说:“每逢大寒食和除夕日这天,喝了此井之水,即能消灾避难、驱除百病、延年益寿”。从此,“半倒井”更加神圣;“半倒井”村亦风调雨顺,兴旺发达;“半倒井”人世世代代和睦相处,诚信孝道,勤劳善良,深受邻村群众称赞。为记此井,勒石以铭传后世。

如今,伴倒井子社区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,对古井进行了新的保护,增加了历史文化元素,原村里的办公室修建了家风家训学堂,为美丽乡村增添了文化内涵。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投稿

我要投稿